婚姻專欄

父母再婚,如何調適孩子心情?Part 2

當家庭發生改變時,如果可以減少孩子的變動(例如不搬家、不轉學)當然是最好的,如果不得已必須變動時,也記得把持「最少失落」的原則(例如讓手足不分開、讓孩子仍可見到想念的親人),以溫和漸進的方式進行,讓家庭秩序及孩子的生活回到常軌上。在適應家庭變動的時期,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說或是寫的方式來表達心情與想法。

 

瞭解孩子的心情之後,重要的是不要急著糾正或建議,或只以「習慣了就好」來回應孩子,那只會增添孩子的壓力,讓他更不安。孩子如果能先得到你的瞭解和關心,他將會更有信心面對新生活當中的種種挑戰,並且依著你們一起想的辦法,逐步整合自己的狀態,適應新生活。

 

父母重組家庭時,孩子可能要搬家或離開一些他熟悉的親人,又因其他成員加入,或者媽媽生了小寶寶,讓他失去家中唯一子女的地位,那可能混雜著失落、嫉妒、缺乏安全感等複雜的情緒。

 

孩子因父母離婚而失去原本的生活,這時他們會更需要父母的情感保證,來確認自己不會失去得更多。每天保有跟孩子獨處的時間,專心、耐心的傾聽他的想法,也要不時的抱抱他、讚美他。讓他感受到跟父母還是如以往一樣的親密,如此他便可以確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,得到安全感。此外,被尊重的感覺也可以提高孩子對改變的接受度。

 

千萬別因為擔心孩子忘不了過去會影響新家庭的建立,或為了讓自己的心情好過一點,就阻止孩子回憶和談論以前的生活,並阻斷孩子與未同住家長的相處機會。孩子在過渡時期特別需要時間和空間,只有在孩子對過去家人的感情能被瞭解,並且覺得夠安全的狀態下,他才能再展開另一段新關係,也才能從中學習信任與愛。

 

孩子跟大人建立關係是需要一段時間的,特別是孩子對繼親又摻雜著認同與忠誠的矛盾議題,在面對生活中的磨合與管教時,孩子可能會產生抗拒、對立、比較等情緒,甚至將這些心情投射到繼父母及繼手足身上,認為對方也不喜歡他。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建立自然親密的家庭關係。

 

新家庭剛組成時,最好仍以同住的原生父母為主要管教者,繼父母則扮演柔性關懷的角色,等關係穩定後再漸進調整。繼父母初期要留意避免讓孩子覺得你在跟原生父母告狀,以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善意。另外,繼父母容易因為外界眼光而給自己過高的期許,這反而不利於關係的建立。

 

給孩子適應的空間,不勉強孩子一定要怎麼做,你可以不經意地製造機會,慢慢地增加孩子與繼父母的互動,慢慢地讓他融入新生活之中,當孩子經驗到繼父母是友善且會幫助他的,自然就會慢慢敞開心胸融入新生活之中。

 

面對非血緣關係的手足時,因彼此缺乏共同生活的基礎,會出現的情緒和競爭感可能更多,對父母的公平性也會更加敏感。注意公平性的同時,也需要注意到每個孩子個性及需求的差異,而不只是維持形式上的公平。

 

新手足的相處需要時間來模索與學習,建議父母勿因為急於達到改變而使用補償、討好、比較或權威的管教方式。為了能及時且理性的解決手足衝突,父母之間要保有良好順暢的溝通管道,而平時還可以做的是協調分工來陪伴每一個孩子,讓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瞭解和關心,並且多安排輕鬆有趣的家庭活動,增加手足出遊、遊戲、合作、互助等機會,積極的為孩子們創造共同的美好經驗。

 

摘錄自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」編制手冊